第二十五章 扩产·荒原上的铁流-《穿书七零我带现代监狱混进科研所》

    军工订单交付的第二天,省分厂的荒地上突然热闹起来——杜组长带来了二十辆卡车,车斗里装满了钢材、水泥和新调派的技术员,连县农机厂的老焊工都跟着来了,手里拎着他那套磨得发亮的焊枪,老远就喊:“沈同志!这次要建几座炉?我保证比上次的还结实!”我站在荒地中央,看着眼前的“铁流”,心里热得发烫。

    顾骁递来一份扩产计划,纸上的红笔标注密密麻麻:“杜组长批了五座新预烧炉、三座光刻棚,还要建一座成品仓库,下个月就能动工。军工处那边也松了口,只要我们能月产一万只霜花-丙,就把边境通讯的订单全给我们。”林静的虚拟身影飘在扩产图纸上,她指尖划过新标注的区域:“新炉要用更好的耐火砖,我已经让监狱里的材料博士算过了,用镁铝尖晶石砖,能承受2000℃的高温,比以前的砖耐用三倍。

    还有光刻棚,要加两层防尘膜,精度能再提0.1微米。”聂小红早就带着人忙开了,她指挥着卡车卸钢材,袖子挽得老高,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,却笑得比谁都欢:“我跟黑市的人谈好了,每月给我们供两百斤氢氟酸,还能帮我们弄来进口的感光胶,比国产的好用!”扩产的日子里,荒地上的机器声就没停过。

    白天,焊工们焊炉子,火花溅在黄沙地上,像一场永不落幕的烟火;夜里,技术员们在临时棚里画图纸,煤油灯的光映着一张张熬红的脸。我和顾骁轮班巡查,有时凌晨三点还在炉边守着,看耐火砖一块块砌起来,看光刻棚的骨架一点点搭好,心里的底气也跟着一点点变足。这天中午,我正在新炉前检查耐火砖,张厂长突然来了。

    他没带以前的嚣张劲,手里拎着一个公文包,站在远处不敢靠近,“沈同志,我……我是来道歉的。以前是我不对,不该搞破坏,现在省电子厂的硅料生产线遇到了问题,想请你去指导指导。”聂小红刚要开口怼他,被我拦住了。我走到张厂长面前,语气平静:“指导可以,但有个条件——省电子厂的硅料,以后优先供应我们分厂,而且不能再搞小动作。”

    张厂长连忙点头,像小鸡啄米:“没问题!没问题!以后你们要多少硅料,我们就供多少,绝不耽误!”我让林静把炼硅的技术要点整理成文件,交给张厂长:“按这个来,纯度保证能到99.999%。要是还搞不定,再派人来问。”张厂长接过文件,像捧着宝贝一样,千恩万谢地走了。

    聂小红撇撇嘴:“典狱长,你怎么对他这么好?以前他可没少跟我们作对!”“我们要的是硅料,不是结仇。”我笑着拍了拍她的肩,“他现在服软了,对我们只有好处,没有坏处。”新炉建成的那天,我们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点火仪式。

    杜组长亲自按下开关,五座预烧炉同时亮起,火光从炉口窜出来,映红了半边天。军工处的李处长也来了,他看着熊熊燃烧的炉子,感慨道:“沈墨同志,你们用一年时间,从半山的石灰窑,到县城的旧厂,再到省城的分厂,这速度,真是让人佩服!”我望着眼前的炉火,心里突然想起刚穿来时的批斗台——那时我手里只有一张死刑通知,现在却有了能烧出国家急需芯片的炉子。

    命运的反转,从来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一炉一炉的火,一块一块的硅,硬生生拼出来的。“李处长,这只是开始。”我指着新建成的光刻棚,“下个月,我们就能月产一万只霜花-丙,以后还能造更高级的芯片。边境的通讯设备,再也不用依赖进口了。”点火仪式结束后,顾骁拉着我走到荒地的最高处。

    远处,火车鸣笛而过,车厢里装着我们的霜花-丙,正往边境运去;近处,新炉的火光在夜色里跳动,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。“你说,我们能把炉子开到北京去吗?”顾骁突然问,声音里带着一丝期待。我转头看他,月光映着他的侧脸,棱角分明。

    我笑了,握紧他的手:“能。只要我们的火不熄,总有一天,霜花的名字会传遍全国,会让全世界都知道,中国也能造好芯片。”风卷着黄沙吹来,却吹不散我们心里的火。

    荒地上的铁流还在继续,新炉的火还在燃烧,我们的路,才刚刚开始。“回炉。”我说,声音沙哑,却带着藏不住的雀跃,“明天,我们开始生产第一炉霜花-丙,让边境的战士,早日用上我们造的芯片。”